数字出版冲击下 功能性印刷或是印刷业最终出路

 2024-08-19     书刊印刷
产品详情

  2019年7月10日-12日,上海揽境展览主办的2019年蓝鲸国际标签展、包装展...[详情]

  2010-05-21 09:01来源:中华印刷包装网责编:Crystal

  不少新媒体大胆放话,认为纸媒的时日不多,末日将近,“纸媒末日论”不知何时已经已经被炒作地沸沸扬扬。作为与传统出版息息相关的印刷业,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传统出版的没落,假如没有了书刊,没有了报纸,那么多的报刊印刷厂将何去何从?

  更多精彩资讯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表示,数字出版年增长率接近50%,2009年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在数字出版VS传统出版的这场拉力战中,数字出版这个“年轻小弟”显然技高一筹,“老大哥”传统出版心不甘情不愿地败下阵来。不少新媒体大胆放话,认为纸媒的时日不多,末日将近,“纸媒末日论”不知何时已经已经被炒作地沸沸扬扬。作为与传统出版息息相关的印刷业,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传统出版的没落,假如没有了书刊,没有了报纸,那么多的报刊印刷厂将何去何从?成千上万的印刷工人谁来养活?这样的问题像一块块大石头吊在印刷企业的心头。灰色的未来就摆在面前,少部分印刷企业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来面对,他们表面上对“电子书”不屑一顾,实际在心中暗自担心,他们一边追忆当年印刷业的辉煌,一边为当前的困境默默叹息。

  笔者认为,面对数字出版的威胁和市面上的种种言论,我们应当理性地去面对和分析。首先,我们不能够否认数字出版的成功确实对传统出版存在很大的冲击,也对我们的印刷业带来了一些影响。其次,“纸媒末日论”是不可取的,一个媒介是不可能被另一个新媒介完全取代的,新媒介和旧媒介的交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电子书也好,iPad也罢,今天的移动阅读器与传统报刊就如同当年的电视机与广播。再次,虽然纸媒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但是我们不得已承认电子书等移动阅读器将会抢去传统书刊很大一部分市场,报刊印刷业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中国记协副主席尹明华在日前的一次演讲中说到:“从05年至今或者到将来,报纸这种平面媒体的广告量在不断下滑,几乎每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的数量下滑。所有报纸,包括一些媒体都遭遇到了寒冬,原来有利润的,现在利润开始减少,有些甚至产生亏损。在美国已经有106份报业倒闭,而在中国,第一张大报,中华新闻报也倒闭了。”可能有些人通过这一些数字会说数字出版对国外市场的冲击较大,在国内并没有太大影响。“事实上,我国的许多报社都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之所以依然没有倒闭是因我们国家报纸绝大多数都是国有的,但是美国不是。”通过尹社长的讲话,我们不难体会到目前国内报刊业的严峻形势,而与报刊业息息相关的印刷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未来呢?

  转变就在眼前,对目前的印刷业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寻找应对之策。笔者曾拜读过台湾印刷人杂志社陈政雄社长的《官能性与机能性印刷的新分水岭》一文,在文中陈老师将印刷分为官能性与机能性印刷两类。他认为“给人看的或具有触觉感官上的印刷机能的印刷媒介,都属于“官能性”的印刷。”比如传统的书刊杂志等。而“不论直线条形码或编码在方格内的点阵二维条形码,必须经设备解读,人们才能知道其内容,我们称其为“机能性”的印刷。”比如我们常见的商品的二维码、RFID印刷以及印刷电路板等等。笔者在此斗胆将“机能性”印刷的概念扩大为“功能性”印刷。除了陈老所说的“机能性”印刷以外,还将包装印刷、票据印刷、标签印刷等与我们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印刷类别添加进去归为大类,定义为“功能性”印刷。这些印刷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具备极其重大的功能性。

  笔者认为,数字出版冲击的仅仅是“官能性”印刷这一类别,主要体现在书刊印刷这块。而“功能性”印刷实质上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曾经采访过从事票据印刷的东港安全印务公司,东港安全的常务副总经理唐国奇先生曾表示,电子书等新媒体并没有对该公司产生负面影响,东港2009年的业绩与整个印刷市场相比是逆市上涨的。而中国印刷机设备器材工业协会高级顾问谭俊峤老师也曾说过,新媒体对包装印刷的冲击很小,还可以忽略不计。“功能性”印刷以其强大的无法替代性稳稳地抓住了市场,站稳了脚步,也许人类能购买电子阅读器,放弃传统的书刊,但是人们无法抛弃印刷业,你的身份证、你的公交卡、你的衣服处处都是印刷的痕迹。伴随着RFID技术、3D印刷等不停地改进革新的技术,“功能性”印刷的应用领域也慢慢变得广泛。笔者建议部分印刷企业发散思维,将眼光从“官能性”印刷上转向具有无限潜力的“功能性”印刷领域,将印刷产品从单纯的“官能性”向“功能性”过渡,打造出一片属于自身个人的蓝海。

  而对于在“官能性”印刷方面已有建树的印刷企业而言,应当多多考虑是目前的现状,如果要将“官能性”印刷继续做下去就必须找到一个全新的市场空白点,并且要在单纯的“官能性”印刷品中加入新的“功能性”,像雅昌的艺术品印刷和浙江影天的摄影印刷都是不错的思路。过去传统出版的大众受众已经抛弃了书刊和报纸,印刷业当然也不能奢望像往常一样接到大量的书刊印刷订单。我们应该自己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