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籍设计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设计总监孙元明在参观“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而装帧设计又是图书版本发展的最直观呈现,走进新中国图书版本展,新中国70年书籍设计的发展史也就徐徐铺展在眼前。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包括“领袖著作版本”“社会科学图书版本”“文学艺术图书版本”“科学技术图书版本”“古籍整理图书版本”“连环画版本”展区和“新时代图书版本”特别展区,集萃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代表性图书版本约1.2万册。
看图书版本展览,最容易引起观众瞩目的,就是不同时代装帧设计风格的变迁。“版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核心是出版内容的承继和创新。变化的不只是装帧设计,但装帧设计是最为直观的呈现。”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说。
在圆形透明展柜中,陈列着不同版本的四大名著。古色古香还带着披红的线装版本;外观精美的套装版本,还有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校注本,每一个版本都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单拿《红楼梦》来说,成书后手抄本就多达10余个,后来演变的刻本也有10多个,铅字本就更多了。195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红楼梦》整理读本,繁体字竖排,多位大师参与标点注释。1957年,该社推出了启功重新撰写注释的新版《红楼梦》。1982年,该社推出了《红楼梦》新校注本。
聂震宁说:“同样一本《红楼梦》,出版社一直在版本的考据、校勘、注释和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不断与时俱进。”
从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出版《十万个为什么》,50多年来,其版本不断变迁。50多年过去,这套书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科普图书中最响亮的品牌之一。
“版本离不开时代,版本得益于时代。50年6个版本,最先的推动力来自于1950年代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90年代修订工作编撰队伍的壮大和内容的提升,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中央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由此能够看到,出版的成功首先有赖于时代精神的支撑。”聂震宁强调。
不同版本,不一样的风格。在长达数米的展示柜中,按时间顺序,各版本《十万个为什么》依次摆开。从封面设计上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的版本各具特色。
早期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装帧设计上简约朴素,有着早期科普书籍设计的独特美感。几张复古的剪贴画铺满整个封面,画面的关联性很容易让读者辨识出这一册的主题。单色衬底,序列号统一地标注在右下角显眼的位置,其设计风格让人一眼望去就可以感觉到浓浓的“年代感”。
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共21册,内页都刊有毛主席语录。橙黄色的主色调中,红旗、光芒等元素格外显眼,在装帧设计上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主基调。
从第四版开始,《十万个为什么》开始采用一次性整套出版发行的方式,使用硬纸板包装盒。包装盒的形式在方便读者整套购买、携带和存放的同时,还给不少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还采用多个版本发行的形式,从1999年到2013年,先后出过平装版、精装版、新世纪普及版、纪念珍藏版等,适应不一样读者的需要。
“看70年来我国图书版本装帧设计风格的演变,也能看到时代变化。”聂震宁感叹道。据他介绍,1950年代,古典文学名著装帧设计风格比较有书卷气,通常是名人题字做封面。同时,时代质朴厚重的风格在书籍装帧上也得到了体现,能够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1960年代慢慢的出现书装设计家个人风格,后来又被革命符号模式化所替代,接着就出现了书装的红色浪潮。改革开放后,可谓异彩纷呈,装帧设计家的风格和出版社各自追求的特色得到相对自由的发挥,视觉冲击力加大。新时期以来,印刷技术和材料也更多地被使用到书装中来,出版社和装帧设计家也注意凸显主流文化的特色要求。
“版本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载体,看版本就是要学知识。”在“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的连环画版本展区前,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总书目》杂志编审阚元汉正一边观展,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版本是个历史沉淀的产物。我们通过版本能看到知识门类,看到国家发展。”阚元汉手指着展柜中的连环画册说:“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些书的封面,但依然可以从中获得知识。”
据阚元汉介绍,连环画最早是工笔线画的,现在工笔画的连环画很少了,解放初期,连环画是普及知识的重要手段,但那时候连环画在艺术门类里地位比较低。后来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画家画连环画,随后就涌现出了王叔晖、贺友直、刘继卣等一批著名的连环画画家。那时候的连环画都是一笔笔画出来的。
“连环画装订有不同时期,早期线描书的传统线装装订,下的工本较高,观赏效果较好,属于收藏本,自然价格也高。而像一些老百姓也买得起的,几分钱一本的,则属于机器印刷,大量印制。如今,市面上连环画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也代表着人民文化层次提高了。”阚元汉说。
“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们审美价值的变化。”阚元汉认为,“如果能把一本有益的图书做成工艺品,价格还能贴近老百姓,就是很有价值的。这是出版的功力,也是对我们出版人的要求。”
展馆中“世界最美的书”展柜聚集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3年创设“中国最美的书”书籍设计评选项目,到2019年已举办了16届。每年的获奖图书都送到德国莱比锡参加次年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迄今已有20多种图书获得各种奖项,其中有3种图书获得金奖。
2006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的《曹雪芹风筝艺术》、2007年铜奖作品《不裁》、2014年铜奖作品《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等在版本展中皆有展示。
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整体艺术设计引人瞩目。装帧形式古朴、典雅,凝聚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古典艺术美。这也是一本将线装书的审美气质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图书。据了解,因为全书的主要内容是风筝艺术,设计者为了体现风筝放飞的美感,特别采用了虚线作为装饰,从不同视角展现风筝的姿态,实现一种灵活的结构展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设计总监孙元明感叹,“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的1万余册图书中,每一本都凝聚着中国几代出版人的心血,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几代书籍设计人的匠心。
孙元明介绍道,我国的书籍设计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开始融入国际设计语言,中国设计与中国图书一起走向世界,并逐渐被国际同行认可。
1995年,备受瞩目的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书籍设计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展览曾引起业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于2003年创设,至今已举办16届的“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逐步提升了中国书籍设计的展示及评价维度,为中国书籍设计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谈到影响和推动中国书籍设计发展的因素,孙元明认为,一是观念更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开放的环境为书籍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二是新技术使创意活动得以高效的实现;三是市场需求的影响,出版行业实现产业化,使得书籍设计的价值在竞争当中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