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重庆开幕。展览从收到的5083件(套)作品中遴选出501件(套)入选作品,其中105件(套)为进京作品,涵盖了平面设计、书籍装帧、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艺术等领域,展现了五年来以“大设计”为视野,在国家发展的策略指导下彰显的中国智慧、惠及民生、设计延展等方面的“中国设计”优秀成果。
设计师秉承设计服务于国家,在实施、执行国家发展的策略任务中发挥设计力量。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入选作品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广场“红飘带”设计》(马赛等)、《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曹雪等)、《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郭春芳等)、《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模块设计》(袁由敏等) 等庆典活动的景观设计、国际体育盛会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在“国庆70周年”庆典活动系列设计中,“红飘带”是由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沿广场东西两侧向北延展的景观设计,采用了象征国家形象、民族团结、和谐繁荣的基本元素,其设计内涵寓意着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永续传承,国家繁荣富强。“冰墩墩”是以熊猫为原型进行的冬奥会吉祥物设计,有意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既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又寓意着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并象征了冬奥会运动员坚强意志的奥林匹克精神。“雪容融”是以灯笼为原型,采用拟人手法创作的冬残奥会吉祥物,它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面部雪块蕴含着“瑞雪兆丰年”的寓意,顶部如意造型则象征了吉祥幸福,又有和平鸽、天坛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装饰图案的融入,加上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寓意和平友谊的同时,渲染了举办时间恰逢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红飘带”“冰墩墩”“雪容融”的主题形象、图形图案和色彩设计采用象征民族、国家的设计元素,表达民族气质、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传递奥林匹克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本届展览入选的体现强国建设的工业设计作品备受青睐,比如《真空管磁悬浮超导电动航行器设计》(郝凝辉等) ,是电磁力为驱动的第五代交通工具,在航行器的外舱语言创新表达、气动外形创新设计、舒适体验创新策略等方面做了“设计+智能”的产业价值体系的创新,并推动了航空科技与设计应用的融合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意义的设计迭代成果。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设计为核心且遵循实用与美观统一的根本原则,探索工业产品的造型、结构、功能、形式、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设计。从某一些程度上说,工业产品设计很难与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结合,而《“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胡永攀等) 和《人机联合月面移动科考站》(杨承颖等) 却做了大胆的尝试。前者将“甲胄形、凌风带、玉璧纹、天穹意、五行色”等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高科技结构巧妙融合,设计了可拆卸式能力增强外骨骼、集成下翻式PLSS背包、智能人机交互界面,该作品是立足于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需求,支撑载人登月的重大航天装备,成为展示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重要载体。后者强调月面移动科考站的人机协同、模块化协同平台且适应多种任务功能,体现智能化、模块化、符号化等特点,其外观设计同样聚焦于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化的当代转译与应用,呈现以“折扇”创意折叠光伏板、以“璇玑”创意轮毂、以“中国印”创意胎纹的中国设计。可见,上述作品追求的是彰显具有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模式等特色的自主研发的“中国设计”,参与了国家形象、强国建设等国家发展的策略的实施,同时蕴含着广大设计师的“家国情怀”。
胡永攀、袁侨伟、冯寄候、赖轩、孙元明、周敦颐、文华祥、李林熙 (重庆) “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 工业设计 155×155×21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设计师秉承设计惠及于民,且以设计为人民美好生活、为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目标。在这五年里,设计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应对医疗健康问题等,成为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倡导设计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精准扶贫、生活美学相互结合等方面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北京社区微花园——居民参与式生活美学环境营造》(侯晓蕾等) 就是一例体现生活美学渗入的具有规模小、低维护、自发性等特点的参与式环境艺术设计,该项目在十年间连续共建156个微花园,引导了500多户居民自发设计微花园,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
设计创新是将新理论、新方法介入设计领域而产生的设计新组合、新体系,是设计的灵魂,且与产业结合而惠及于百姓生活,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设计创新的引擎。以智慧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李婧雯等) ,旨在通过绿色能源的高效调度,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一键召唤,随叫随到”“桩找车”的便捷式智能充电服务,解决了“车找桩”的充电难度,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智慧社区服务机器人》(曹伟智等) 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采用系统化设计方式,实现“社区管理、物品运输、健康服务、社区清洁、社区维修”五种功能模块的社区服务。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设计还惠及乡村生产建设,比如《IFS-I智能务农系统乡村振兴背景下复杂地形农业机械化研究》(苏昊祚等) ,其设计目标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等新技术辅助农民完成插秧、植保、收割等劳作,为农民提供智能浮空平台的模块化务农、出行系统,同时还能与文旅结合发展旅游事业,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设计力量。
从设计的角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体现为乡村振兴而设计、为百姓生活而设计、为持续生态而设计、为传统延续而设计的设计理念;人工智能设计惠及、服务民生,不仅提升设计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还彰显了广大设计师的“国家情怀”。
袁由敏、方宏章、宣学君、陈申 (浙江) 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模块设计 平面设计 100×7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入选作品与第十三届的相比呈现出最大的变化,一是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作品被列为独立展区展览,二是书籍装帧、信息与交互设计成为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艺术并列的艺术设计作品展新增的两项分类。书籍装帧是指从书籍文稿到成书,包括封面、书脊、字体、插图、版式、印刷技术等全过程系统模块设计。显而易见,入选作品《工尺见闻》(陈雪晴等)、《风有信·花不误》(夏小奇等)、《A to Z立体书——从结构研究到创作实践》(王小松等),尝试更多书籍设计的艺术可能性,在电子书充斥市场的情形下,增加纸质书的吸引力。信息与交互设计是指人与数字产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设计。入选作品有《历史的层积岩:食物全球化信息图解设计》(韩涛等)、《探月征程:基于混合现实与手势交互的载人月球车操控系统》(蒋金辰等)、《长江脉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水生态信息交互装置设计》(魏勇等) 等在内的具有全球视野、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和强国建设的设计作品;也有像《锦绣西南——土家织锦科普体验系统模块设计》(汪泳等) 展示设计助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构建土锦工具、技艺、图案数据库的数字化设计成果。无论是书籍装帧还是信息与交互设计作品,均表达对促进国家发展、热爱民族艺术、追求美好生活的“家国情怀”。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展览入选作品中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作品的凸显。预警设计即是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及时有效地发现异常并发出预警信号的系统模块设计,以便采取应对措施;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是指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迅速、有效的应对设计,且涵盖设计的各领域。比如入选作品《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程智力等) ,即是面对全球性海啸自然灾害问题,“基于洋流监测和深海锚泊技术的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采用接触式感应探测系统对海啸进行预警,将设备锚泊固定在深海,实时收集检验测试洋流变化数据并传送至大数据平台做检测、分析,提高了海啸预警的精准度;另一作品《平流层无人巡航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倪涛等) ,是以《山海经》中庇护百姓的“白泽”为造型,以持久巡航方式、高时效性功能、循环补充模式为特点,实现抢险救援的应急机制全流程、数字智能化驱动的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从我国设计的整体发展看,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相对薄弱,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提醒,居安思危、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的重要性。以上述两款作品为代表的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模块设计,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中发挥了设计师的作用,着实体现了设计师的“家国情怀”。
综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作品,充分展示了以国家发展的策略为导向、以设计为百姓服务为目的、借助新技术不停地改进革新的设计师的“设计力量”。202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的品质,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总体要求,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传递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提高“设计质量”为重任、加强“中国品牌”建设是我国设计、设计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鉴于此,设计师肩负着中国设计产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走向中国品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任,设计更多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