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新的“指南”“标准”“指引”发布 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一起了解→
2025-10-05 乐鱼官网入口网页版记者7月23日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对广告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管辖,有很大效果预防推诿扯皮等现象,切实规范广告领域涉企执法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介绍,广告活动影响区域大、涉及地区广,导致经营主体可能面对多地调查,易产生“疲于应对”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二)》明确,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违法广告的,由广告发布者所在地进行管辖;利用商品包装物、印刷品、交通工具等移动载体发布违法广告的,按照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发生地原则进行管辖,并明确强调不得重复管辖。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针对有的案件管辖机关仅对广告发布者作出行政处罚,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言人等违法主体一移了之,甚至不管不问的问题,《指南二》要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案件涉及的全部违法主体进行管辖,不得遗漏,确保案件查办合法、合理、公正、公平。
商品二维码也被称为商品的数字身份证,记者23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我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从这个月就开始正式实施,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的商品数字身份证从一代将升级到二代。《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修订了哪些内容,修订后对于生产企业、销售环节和消费的人将带来哪些变化?来看记者的报道。
记者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了解到,早期商品外包装上一维条码仅仅能承载约30个字符的数字及字母信息,而商品二维码可容纳数千字符的信息,容量提升超百倍,在我国推广也很快。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称:“目前激活商品二维码企业总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25%。激活产品总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40%。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正在推进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目标是2027年实现零售终端全面支持商品二维码,这标志着二维码作为商品数字身份证已成为全世界共识。”
但是我国原有二维码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跨境贸易不能兼容,规范性、安全性也要进一步提高,修订后的二维码标准重点优化了商品二维码的数据结构、符号表示及质量发展要求,与国际标准实现了一致。
李建辉称:“将原有的三类数据结构简化为两类。一类的是编码型,我们大家可以理解为能够承载多种信息的智能二维码。另一类是网址型,通过扫码会跳转到相应的网站,能够得到更多信息,包括检测报告、产品的成分等。”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多商品的包装上有好几个二维码,有的用来付款,有的用来查真伪,还有的专门用来营销。不仅消费者扫码时觉得麻烦、容易搞错,企业也需要同时管理若干个不同的二维码系统,增加了成本,也造成资源浪费,今后使用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商品二维码,这样的情况有望得到解决。
李建辉称:“最大的特点是一码通,通过一个二维码可以同时解决结算、追溯、营销、监管四大需求。对于生产企业,在包装上无需再印多个二维码,空间能节约30%以上。对于零售企业,POS机直接识别二维码获取它的保质期,可以自动拦截过期商品的销售。”
特别是对于出口企业,因为新版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实现了一致,将直接带来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升。
李建辉称:“新标准将改变中国商品出海标识方面的困境,真正的完成一码通全球,使贸易通关更加顺畅。通过一个标准的商品二维码,可以聚合多国关于标签的要求,促进进出口的企业包装成本显著下降。”
符合新版国家标准的商品二维码不仅能为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降本增效,也会方便消费者日常购物,我们接着来看记者的报道。
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从外观上看,新版和旧版的商品二维码看不出明显的区别。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副主任邱江风称:“这个二维码是符合最新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的,扫这个二维码,我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信息,除了本身产品的信息之外,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企业相关的信息,还有包括销售、物流等等这一些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新版商品二维码,可以安全可靠获取商品详情信息,如使用说明、维修指南、保质期以及企业的营销、服务信息。特别是对于预包装食品,消费者扫码可以直达数字标签页面查看营养成分、配料表、检测报告等相关信息,完全解决包装面积受限难题,实现透明、安心消费。
新版商品二维码通过建立备案和检测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安全性,能够有很大效果预防虚假二维码在市面上使用。
李建辉称:“通过扫标准二维码,能够得到产品的原产国以及它的进出口的报关单号等全链路的溯源信息,也能展示多种的语言标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让我们消费者获得更多产品的信息,也让全球的花了钱的人中国产品信得过、更放心。”
科技部官网23日公布《驾驶自动化研发技术伦理指引》,意在防范研发技术与产品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推动该领域健康发展。
指引特别强调,在面对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极端行车环境时,应确保驾驶自动化系统能高度尊重生命,积极寻求有效应对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伤害,与驾驶自动化技术相关的算法、模型等内容应当被清晰记录、随时可查。
-
上一篇:山寨饮品大行其道
下一篇:2025年各行业纸箱厂排行榜!范县纸箱厂哪家好?看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