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规范

 2024-07-04     新闻中心

  行政规范性文件被人们通俗地称为“”。实践中,“”作为行政机关确保法律和法规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是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行政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其作用不容低估,但是制发主体不明确、程序规则不清晰、内容把关不严格所带来的滥发文、乱发文甚至会出现奇葩文件的情况时有所闻,成为影响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形象的一大痼疾。

  “”应当具有规范性,规范是破解“”难题的重心。所谓规范,体现于文件制定、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其要义又在于“有规则守规则”这六个字。缺乏规范的支撑和约束,“”就很难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身份名实相符。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规范“”的问题。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为“”制定、管理和监督奠定了基础性的制度框架,这也标志着与“”有关的规则体系正式确立。近3年来,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慢慢地增加“”的制定、管理和监督,探索完善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要看到,“”的痼疾还没有正真获得完全根治,某些地区局部领域任性文件、奇葩文件还未绝迹,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助长了运动式管理和“一刀切”执法乱象,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对此,必须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规范“”的规则制度,加大对地方和部门实际在做的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适时启动国家统一立法的研究和相关进程,着力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确保已有的各类规则体系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正靠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厘清“”的认定标准。依规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不含行政机关内部执行的管理规范、工作制度、机构编制、会议纪要、工作方案、请示报告及表彰奖惩、人事任免等文件。实践中,对“行政机关和法律和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的具体范围应当如何界定,对多种多样的公文形态应当如何取舍,还存在不少歧见。针对这类情况,上海等地采取编制制定主体清单、清单外单位不得制定“”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二是严格“”的制定程序。重点是把握好动议立项、筹备起草、合法性审核、审议公布四个重点环节。动议立项阶段,要加强文件制发的必要性研究,控制发文数量,强化计划和进度约束,最大限度杜绝发文的随意性。筹备起草阶段,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全面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明确起草依据、需要采取的措施并附具理由说明,确保文件起草工作基础扎实。合法性审核阶段,不仅要保证有人员审核、有时间审核、有条件审核,还要做到审核标准清晰一致、审核事项没有遗漏、审核过程超脱专业、审核意见受到尊重,从而防范因审核环节虚置而滋生的法律风险。审议公布阶段,要坚持集体讨论、真审真议、如实记录不同意见,体现制度建设过程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同时要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向社会公开已经出台的“”,做好跟进宣传解读工作。

  三是强化“”的管理监督。“”不可一发了之。首先,制定机关要加强整理汇编工作,做到目录完整、底数清楚,方便行政机关适用和社会公众查询。其次,要定期开展清理评估和后续相关工作,对上位依据调整或者真实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形,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防止“僵尸”文件,破坏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再次,要强化事后监督,逐渐完备备案审查机制,充分的发挥行政层级监督的作用,注重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渠道的附带审查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纠正违法的“”,促进“”制发规范、内容合法、执行有效。

  四是研究推动“”的国家统一立法。立法是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先后制定了本地方本系统有关“”制定管理和监督的规定,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同时,这种分散立法、多头规范的格局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某些核心问题的理解各行其是,合法性审核具体标准不够精准,规范约束刚性不足等等。对此,不少实务部门和专家学者呼吁抓紧总结地方和部门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做法,尽早启动国家统一立法,完全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说,真实的生活确实提出了一定的立法需求,需要对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予以认真研究,对适当时机推进统一立法进程预先作出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工作安排。

  无论如何,推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规范是个不可回避的切入点。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